跟著限塑令的頒發,人們大都會以為白色廢物會銷聲匿跡,其實不然,為了管理漫山遍野的白色污染,國人將矛頭對準了便利好用的塑料袋。從2008年開始,全國各省市都開始履行限塑令。政策履行七年以來,“限塑令”經歷了國民和媒體的一次次檢測,卻毫無不堅定,更有甚者,單個省市更是將限塑令晉級為了禁塑令。但即便這樣,多年來塑料袋仍是以“環境污染頭號殺手”形象出現在各大媒體的版面上。塑料袋真的是白色污染的元兇巨惡嗎?
近幾年來科學知識不斷走向群眾,更多的關于塑料袋的觀念,作為另一種聲音,也開始為人們所接受:與無紡布袋、紙袋子相比,塑料袋在生產過程中耗費的能源更少,尤其是近幾年環保塑料袋的發展,使其可以正常分化。從另一個視點來說,白色污染、動物誤食等等環境問題,并不是塑料袋形成的,而是人們的糟蹋、隨意丟掉,再加上國內較為落后的收回體制形成的。
據了解,現在國內塑料袋市場上,耗費量最大、糟蹋最嚴重的當地,集中在農貿市場。筆者發現,雖然國家明令禁止運用超薄塑料袋,但在各地的農貿市場,這種超薄塑料袋仍然在運用。由于承分量較差,多數商家都會自動給顧客套兩個袋子,顧客購買少數的蔬菜,也要單獨用一個小袋子,最后再用一個大袋子裝起來,這就形成了多次重復運用的糟蹋。一起,超薄塑料袋的再次運用價值十分低,一位顧客說,薄塑料袋較小,又不結實,不能當廢物袋運用,帶回家基本就扔掉了。
另外,在國內,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塑料袋仍有收回利用價值。 運用過的塑料袋并不像人們幻想的那樣一無可取,而是收回本錢過高,形成它們被草率填埋、丟掉。據介紹,現在,塑料袋收回的本錢過高,要害還在于國內的廢物分類工作不到位。而相對于塑料袋來說,無紡布袋有更多的流通和使用優勢。
無紡布袋,俗稱不織布袋,是新一代環保材料,具有防潮、透氣、柔韌、質輕、不助燃、容易分解、無毒無刺激性、色彩豐富、價格低廉、可循環使用等特點。